欢迎您来到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图书馆! 2024-05-19 12:46:31 Sunday

第六章 学术论文的撰写与文献信息的检索利用

来源: 教研室

 

第六章 学术论文的撰写与文献信息的检索利用
 
6.1 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
 
论文选题是指论文要论述的范围或研究方向,通常是研究过程中选定的研究课题。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可供研究的课题数不胜数。但并不是任何选题都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形成论文。选题既要受到自己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的限制,又要受到研究条件的制约。因此,选择既能反映自己的科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又符合自己客观条件的课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人们常讲,选好一个题目 , 论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6.1.1. 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
     虽然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为选题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但并不是任何课题都可以被作为论文选题。一般来讲,论文选题必须遵循下列一些基本原则。
    1. 创造性原则   
     论文是对自己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总结。因此,论文的选题要能反映自己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关键就在于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衡量一篇论文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新的内容或新的研究方法。因此,在论文的选题阶段,就要注意论文是否具有新意。老调重弹、拾人牙慧的论文往往不会具有创新性,也不会产生好的社会影响。创新是一篇论文必须遵循的原则。假如某同学要做《红楼梦》的研究论文,在深入研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论文主要探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并集中在对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探讨上。如果他选择对妙玉、袭人等人物现象进行探讨,就不同于其他论文选题,也就具有了创新性。
    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论文必须具有科学价值,也就是说论文要符合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仅有创新性而不具备科学性的论文,往往会走火入魔,同样丧失价值。像前一阶段关于 “ 水变油 ” 的争论,虽然 " 水变油 " 具有创新性,但由于不具备科学性,阐述 “ 水变油 ” 的论文也就不具有价值。论文的科学性原则,一方面要求论文能反映社会的现实需要,根据社会现实确定论文选题;另一方面要求论文能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确定论文选题。
    3. 可行性原则
    由于论文选题往往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论文的选题还要遵循可行性的原则。有些论文选题虽然非常好,价值非常大,但由于写作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或研究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选择了这一选题,最后也无法完成。此类情况在论文写作中屡见不鲜。仍以《红楼梦》研究为例,如某同学认为探讨《红楼梦》的家庭结构的论文很多,更多反映的是儒家文化的思想,但《红楼梦》中涉及较多的佛教思想,因此选择佛教与《红楼梦》的研究这一课题。但如果该同学对佛教的基本知识一窍不通,这一课题便明显超出了该同学的学术承受能力。以该同学的学术水准,这一题目也就不符合可行性原则。
    根据论文的可行性原则, 在选题时一般应从下列方式入手:
    ① 注意选题的时间
    选题要尽可能早一些。尤其是对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而言,更要做准备。因为毕业论文反映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是对大学生活的总结。早做准备,时间充分,能够比较从容地从事调查和研究。加上搜集资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些本校没有的资料还要到校外进行查找,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但也不是越早越好,要根据专业课的学习情况而定。过早的话,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很难发现和评价选题的优劣;过晚的话,来不及仔细地调查研究和认真思考,容易草率。
    ② 注意选题的大小
    选题的大小也很重要。一般而言,选题,尤其是毕业论文课题,范围不宜过大、涉及面不宜太宽。因为范围过大,不但时间不允许,而且缺乏这种功力。即使勉强写下来了,也只能如蜻蜓点水一般,难以保证质量。论文的选题小一些、专一些,既容易完成,也容易写好。一些人认为,只有写大题目才算写论文,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当然,题目也不能太小,太小的题目,搜集资料、阐述都不容易,也达不到锻炼提高的目的。
    ③ 注意选题的难易
    选题的难易程度同样要合适。既不可过难,又不可过易。对初写学术论文的同学来说,选择高难度的课题,不仅达不到提高研究能力的目的,反而会因写作难度大,挫伤写作的积极性。过易的题目,又体现不出自己的知识水准和创造性,同样不利于自己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从主客观实际出发,恰当地把握选题的时间、大小、难易程度。
    6.1.2. 论文选题的来历
从选题的提出角度看,论文选题可分成三种:主动选题、被动选题、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选题。
1. 主动选题是论文写作者自己提出的选题。论文写作者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某些问题进行认真探讨,发现某些问题前人没有探讨过,或某些问题前人研讨还不够深入,就可在此基础上形成论文的选题。尤其是在学习或研究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或发现别人对某些问题具有错误的认识,更能形成好的选题。主动选题往往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要选题可行,不但完成快,而且容易写好。但主动选题受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有时自己认为不错的选题,其实并不具有科学价值,或不具备可行性。
    2. 被动选题是指别人提出的论文选题。如一些报刊刊登的征稿启事、学术会议议题、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等都是被动选题。由于提出被动选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能够把握学术发展的脉搏,因此,这些选题往往具有较大的价值。被动选题如果与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相吻合,往往完成容易,而且容易写好。但如果与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不相吻合,完成的难度可能较大。
    3. 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选题是指论文写作者提出某选题后,他人认为该选题虽好,但存在某些问题,因此加以更改而形成一个更好的选题;或是被人提出某选题后,论文写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改而形成的更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题。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选题往往更加适应写作者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大的可行性,或更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
    6.1.3. 论文选题的调研
    要选择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必须进行认真的调研。尤其是进行主动选题时,更要做好论文选题的调研工作。
1. “ 知己 ”
   “ 知己 ” 也就是进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情况。 “ 知己 ” 是选题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 “ 知彼 ”
  “ 知彼 ” 也就是要了解与选题相关的一些情况,如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等。只有 “ 知彼 ” 才能少走弯路,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如果不 “ 知彼 ” 的话,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论文,别人早就做过,或已经被别人证明不再具备科学研究的价值,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通过 “ 知彼 ” 发现选题是前人已经从各个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的老问题,自己也觉得谈不出什么新东西来,就应该毫不含糊地舍去。如果发现该选题前人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自己又有不同于前人的看法,或虽与某一家之说相同,但由于自己挖掘出了新的论据资料,那么,这个选题仍然具有研究的价值。
 
6.2 资料收集与检索工具的使用
 确定下论文的选题后,便要开始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好的选题需要充足的材料支撑观点。选题犹如设计建筑图纸。资料的收集类似于打地基的工作。仅有美妙的图纸而缺少扎实的基础,容易变成空中楼阁。因此,选题确定以后,简要的写作大纲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下面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资料的收集。一般而言,资料充分,写作的进度也容易加快。
    6.2.1 资料搜集的途径   
    收集资料的途径很多。既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论文所需的资料,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所需的资料。许多人常常认为,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积累资料时采用的是阅读方式,自然科学方面的选题积累资料时采用的是观察、调查、实验的方式。其实,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都需要阅读的过程,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也可以采用观察、调查、实验的方式。只是相对而言,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积累资料时阅读的方式多一点而已。
    1.阅读
    阅读是为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对自己选题有用的材料。在选题过程中,已经知道了该选题方面的基本情况,这时就应该通过阅读来积累资料。
    阅读有粗读和精读两种。前者是对该选题方面的资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材料阅读,目的是获得新的知识,或得到新的启发。
    ① 粗读通常采用仅阅读文章的题目、内容提要、关键词、段落的主题句,或仅阅读书的序跋、章节等。通过粗读,为精读打下基础。如果没有粗读就直接进入精度,往往会因分不清材料的重要程度而浪费时间。
   ② 精读是仔细地阅读。对材料的主旨、观点、方法都要有所了解。目的是从中找到对自己选题有用的资料,有帮助的论证方法,或从中得到写作中的启发。精读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学识,不仅仅为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粗读还是精读,都要养成良好的记录资料的习惯。古人常说: “ 不动笔墨不读书 ” 、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意思是说在阅读时要将有用的资料记录下来,否则容易遗忘。确实,养成将有用的资料随时记录下来的习惯,非常有助于论文的写作。记录资料通常既可以采用专门的笔记本,也可以采用卡片。采用笔记本记录的优点是便于保存,同时也不受篇幅的限制,但缺点是不能按类将资料进行分类编排,影响资料的使用,尤其是记录资料较多时更容易出现这一问题。因此,最好采用活页式的笔记本,或按类对资料进行记录。卡片的优点是能将资料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排列,编排灵活,携带、检索方便。但存在资料容易丢失、容量有限的缺陷。使用卡片时一定要注意,每种卡片只能记录一条资料,并要留下一定的空白,否则排检、增添资料都非常不方便。如果是自己的报刊的话,可以将所需要的资料剪贴在笔记本或卡片上,减少抄写的麻烦和差错。但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资料则绝对不能采用这种方式。在记录资料时,一定要在资料上标明资料的出处,准确地注明资料的作者、题名、出版社名或期刊名、出版时间、页码等,以便核对和引用。不标明资料的出处,时间长后往往容易遗忘。如要重新查找,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有时还不易找到。
2. 观察、调查或实验
   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验,同样能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料。
    ① 观察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获得有关论文所需的资料。在社会科学中,观察的对象是人与社会现象;而自然科学中,观察的对象往往是动植物、物理、化学反应等。观察过程中容易受到观察者个人的情感、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的结果,这是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的。
    ② 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又一种考察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方式。
    ③ 问卷法是通过设计问卷了解观察对象情况的方法。由于问卷法对所有调查对象都采用同一种问卷进行询问,通过分析,能了解不同调查对象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同时,使用问卷法大多不要求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署名,这是为了能够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
    ④ 访谈法是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口头提问、当场记录答案的方法。在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直接接触,了解被调查者的真实心理。同时,可根据调查过程中的情况,对有些问题重点了解,获得有关研究资料。访谈法有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非标准化访谈三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合适的方法。
    访谈法与问卷法都是采取问答方式进行调查,不同之处在于问卷法是书面调查方式 ( 书面提问,书面回答 ) ,访谈法是口头调查方式 ( 口头提问,口头回答 ) 。 
    ⑤ 实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研究的结果或假说,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研究对象的资料。
    搜集还可以采用统计法。统计法是利用有关统计数据、报表或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情况。统计法往往比较客观,一定程度上能准确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但由于调查单位自身条件、统计方法是否合理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6.2.2 搜集资料过程中检索工具的综合应用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检索工具能帮助自己顺利地查找有关资料、积累有关资料。当然,要通过对检索工具的系统学习,才能知道各种检索工具的作用。如要查找有关研究课题方面的图书,就需要利用书目。知道有哪些综合书目、专题书目、推荐书目等可供参考;查找研究课题方面的论文,需要知道采用索引和文摘进行查找等等。更重要的是,在积累资料的过程,要注意检索工具的综合应用。由于各种检索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会对检索工具的综合应用,能提高积累资料的准确性,减低积累资料的难度。
    1. 书本式检索工具与期刊式检索工具的综合使用
    书本检索工具具有查阅方便的特点,但同时有时受出版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反映最新的资料。期刊式检索工具能反映最新的资料,但由于篇幅的限制,又不能全面反映资料的历史内容。因此,将书本式检索工具与期刊式检索工具进行综合使用,能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如专题书目、索引等出版后,利用期刊式检索工具补充有关资料,能获得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内容。
    2. 专业性检索工具与综合性检索工具的综合使用
    查找学科方面的专题资料,首选的是专业性检索工具。因为它反映的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文献,专指性强,能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综合性的检索工具。因为综合性的检索工具能反映各个学科的内容,对于开拓知识面和视野具有极大的作用。现代学科之间的渗透很多,查检综合性检索工具有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国内的一些检索工具,往往采用分类进行编排,一些跨学科的文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类目中。因此,更要注意利用综合性检索工具。在检索中要注意将专题书目与综合性书目、专题索引与综合性索引等配合起来使用。
    3. 印刷型检索工具与网络型检索工具的综合使用
    印刷型检索工具不需要借助其它设备,具有使用方便、可靠性强的优点,但存在更新慢的缺点。网络型的检索工具更新速度快,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检索,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了印刷型检索工具的缺陷。由于国内目前不可能将所有的检索工具都上网,因此,要注意将两者相结合。如通过《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查找图书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网上书店、出版社网站提供的书目扩大自己的检索范围。
    4. 中文检索工具与外文检索工具的综合使用
    中文检索工具只能反映国内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注意充分使用外文的检索工具,获得世界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只有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才能使论文具有较高的水平。如同样是对书目的查找,除查找国内的《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外,同时还要查找美国的 BIP 、英国的 BNP 等书目,则能掌握世界范围的研究动态。
    6.2.3 资料的选择
    搜集完资料后,还要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并不是任何搜集到的资料都可以使用,还必须对资料进行选择。由于资料是支撑论点的重要依据,如果资料出现错误,则论文的准确性肯定会受到影响。
    资料的选择要把握下列原则:
1. 准确
    准确是指资料必须正确。无论是通过阅读查找的资料,还是在观察、调查、实验中获得的资料,首先都必须保证准确,更不能为了论文的写作而杜撰或伪造资料。不准确的资料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一些被怀疑为不准确的资料,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重新进行查找或验证。如果不具备重新进行查找或验证的条件,也应该毫不惋惜地舍弃。对一些第二手材料,如采用古代类书、他人引文中的资料,一定要核对原文,以免以讹传讹。尤其是发现资料中存在一些差错或颠倒等问题时,一定要重新进行查找或核对,以防出现不应有的错误。
2. 典型
    典型是指资料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典型资料能够反映事物的共同规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任何资料都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一些资料可能在文章甲中属于典型资料,但在文章乙中不属于典型资料。因此,要根据自己的论文情况,选择能够反映论文特色的典型资料。
    3. 新颖
    新颖是指资料具有独创性。自己论文中的资料是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或是司空见惯的资料,但作了新的阐释的。资料的新颖往往是文章具有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论文具有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充分
    充分是指资料要能足以支撑论文的观点。资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要能充分地说明观点就行。当然,资料也不是越少越好,有时资料少的话又不能证明论文观点的代表性。因此,在选择资料时,要做到恰如其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充分的资料是既要能说明论文的观点,使读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充足的了解;同时又能表明论文作者的研究水平和创造能力。不同的文章对资料的要求是不同的,而且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资料又会不断地出现,因此,要养成不断积累资料的好习惯。
 6.3 论文写作、发表与检索工具的应用
在资料搜集、鉴定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进行论文的写作。
    6.3.1 谋篇布局
    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格式,缺一不可。一般来讲, 学术论文主要由下列几部分构成
    1. 题名 题名就是学术论文的题目。好的题目要能反映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起到吸引别人注意力的作用。因此,题名必须确切、鲜明、简洁。
    2. 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介绍,是论文全文的缩影。好的摘要既要能反映全文的内容,又要文字简练。摘要能使别人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节省他人的时间。摘要有两种:一种是位于正文的前面,另一种是位于正文的后面。但不管是哪种,都要求能准确反映文章的内容。有些刊物还要求摘要采用其它语种,如英语等编写,更要加以重视。
    3. 前言 前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阐述论文写作的意义、主要价值、与文章相关的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等,使别人对文章的价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前言要求简明扼要,只阐述与论文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人将前言称为 “ 引言 ” 、 “ 绪论 ” 、 “ 序 ” 等,但其作用基本相同。前言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果论文采用三段式(前言、本论、结论)构成的话,则前言是论文的第一段,作用更大。如果前言部分缺少足够的综述材料,必须再利用检索工具进行补充。
   4. 本论 本论是作者的重点论述部分。它是文章的主体和核心。文章价值的高低和好坏,关键在于本论部分阐发的如何。在这一部分,论文必须围绕论点组织材料,同时采用恰当的论述方法,阐明论点的正确性。不同的论文的本论是不一样的,如理论性论文的本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大部分,围绕论点提出论据、证明论点。这类文章,既可以围绕论点层层组织材料证明论点,也可以将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围绕每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述。一些学术论文所论述的观点比较复杂,有时需将上述两种方式互相结合。实践性论文则包括理论分析、实践手段和经过、实践结果分析和讨论等部分,阐述和证明理论分析中提出的假说。它要详细介绍实践的方式和过程,并说明具体的分析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
    5. 结论 结论是对论文的总结,是全文的简要概括。结论是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得出的,要求准确、完整、简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文章的本意。由于事物和社会一直在发展过程中,因此,论文的研究结果只能是相对的。因此,在结论中还可以就本课题研究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解决途径等问题提出来,更能给后来的研究者以有益的启发。
    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写作过程中引用和参考的别人研究成果。标出参考文献,一方面,说明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立论根据,表明自己论文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此外,他人还可以从参考文献中再得到启发,便于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7. 附录 附录是与正文密切相关的某些内容,由于正文篇幅或结构的限制而附在原文的后面,供读者阅读时参考。附录往往是一些重要的公式、表格、数据等材料。
    8. 致谢辞 有些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他人的指点或大力帮助,就应该在文章的最后书面致谢,感谢他人无私的帮助。致谢辞要求诚恳、真挚、实事求是,切勿哗众取宠。
    9. 作者、单位及联系方式 在文章的最后必须写上自己的姓名(如果是采用笔名的话,此处一定要留下真实姓名)、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以及电子邮件,便于他人与你联系。有的刊物将姓名、单位等列在题名之下,但此处最好仍标注你的联系方式。因为题名下有时仅仅列出姓名、单位、邮政编码,有时还有电子邮件,但电话一般不反映。如果有急事需要与你联系的话,非常不方便。从便于联系的角度考虑,还是应该在篇末列出有关联系方式。
     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是对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篇完整的论文,上述的几大要素缺一不可,尤其是绪论、本论、结论更不可少。绪论、本论、结论间要求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富有说服力。学术论文的各自然段之间也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能够互相呼应,使各段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6.3.2 写作行文
    在论文的写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论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中,要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行文流畅,这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研究成果的,只有选用最贴切、最恰当的词汇,既简炼而又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才能够把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准确、鲜明、充分地表述出来。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对一些不清楚或容易混淆的字词,要勤查字典、词典解决。平常手边备一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可以避免不少麻烦。
    2. 在行文准确的基础上要适当注意学术论文的文采。因为学术论文也是供他人阅读的。好的文采能增加学术论文的可读性,扩大学术论文的传播范围。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典故、尽可能多地选用同义词、反义词等能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因此,各种名句词典、引语书、正误词典、同义词词典、逆序词典、成语词典、俚语词典、典故词典等在写作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大的作用。如《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年版)、《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年版)、《汉语成语分类辞典》(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百科写作分类词库》(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 年版)等工具书都能起到帮助作者选择字词的作用。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专心,但不能老是使用 “ 聚精会神 ” 这一个词,如果利用《汉语成语分类辞典》的话,在 “ 专心 ” 的条目下,它提供了 “ 废寝忘食 ” 、 “ 目不转睛 ” 、 “ 全神贯注 ” 、 “ 全心全意 ” 、 “ 专心致志 ” 等同义成语,就能使文章增加不少文采。同样,逆序词典(又称逆排词典、齐脚词典、逆引词典、同韵词典)从词的后语素角度帮助读者选择词汇,也非常有利于写作。如利用《动词逆序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有关 “ 念 ” 的词语就可以找出 “ 垂念、叨念、祷念、惦念、嘟念、感念、顾念、挂念、关念、怀念、眷念、渴念、恋念、留念、默念、盼念、思念、想念 ” 等等。一些名句辞典,如《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警语名句词典》(长征出版社 1984 年版)、《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年版)等也都有利于论文的写作。当然,写作时的这种 “ 临时抱佛脚 ” 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平时一定要养成大量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丰富词汇量,写作时妙语妙词才能信手拈来。
    3. 在写作时还要注意标点符号、计量单位、数字的用法。要求采用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T15835-1995 )、《标点符号用法》( GB/T15834-1995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3100-93 )等国家标准,在论文写作时必须遵守。这些国家标准,在《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年版)等工具书中均有收录,平常要注意查找。有条件的话,手边应该备一本这样的书,或将有关内容复印下来备查。
    4. 此外,在论文写作中还要注意提炼中心句。为了方便读者对论文的阅读,论文中的每一段落应该有一中心句。该句能准确反映该段的主旨和核心内容,使读者阅读该句就能对该段的内容有一大概的了解。中心句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6.3.3 资料引用与注释
    学术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为了论证的需要,往往要引用其他作者的有关研究成果。涉及到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这一问题时,要求标明引用文献的出处。这样做,一方面,说明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立论根据,表明自己论文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此外,他人还可以从参考文献中在得到启发,便于进一步的追踪研究。注意点如下
    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要求准确地引用原文,切不可断章取义。对于一些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一般以不引为宜。一方面因为这些文献尚未得到社会的公开承认,另一方面,如果首先引用的话,披露资料中的一些重要材料,会对作者的首创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文献的引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引用,即将原文直接照抄,将抄录的原文用引号标注,或用其它字体另起一段排列。一种是间接引用,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原文的内容。但不管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需要标明原始文献的出处。国内有些人认为,参考别人的观点而未引用别人的材料,不需要标明出处。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无论是引用他人的观点还是他人的材料,都需要明确地标明出处。
    目前引用文献的注释方式主要有三种: 1. 是夹注,也称 “ 文中注 ” ,即将引用文献的出处直接标注在引文的后面。报纸上的引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一目了然,读者读完引文后就知道出处。但缺陷是容易破坏原文的结构和阅读节奏,且不易知道整篇文章引用的所有引文。 2. 是脚注,也称 "“ 页下注 ” ,在一页文章的最下面,即通常所称的地脚位置标出引文的出处。页下注的好处是清晰、明了,能知道该页文章中所引用的全部引文。缺点是引文字数不能太多,字数多了以后,版面的排列容易受到影响。 3. 是篇末注,也称 “ 文后注 ” ,在一篇文章或一章、一节内容的最后标出所有引文的出处。篇末注的好处是能清晰地展示整篇文章(或一个章节文章)引用的文献出处,同时可以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缺点是读者如果看完引文后要立即翻阅出处的话,不够方便。期刊、图书大多采用页下注或篇后注的方式。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严格标出原文的作者、题名、出处、时间、原文中的位置,同时还要采用标准的著录法。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 “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7714-87 》),在著录引文时要参考执行。该规则收录在《作者编辑出版常用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年版)以及《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年版)等工具书中。
     在标注引文时有时会涉及到一些引文无法直接查到。这时可以采用一些检索工具加以解决。如要查找国内的一些语句的出处,可以采用《十三经索引》(中华书局 1983 年修订重排本)、《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年版)、《全唐诗索引》(栾贵明等编,中华书局 1991 年起出版)等一些工具书。查找国外的一些名句,则可以使用国外的一些引语词典。如要引用 “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 (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这一句话,通过查《 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 》就可以知道作者是 Sir J. E. Dalberg ,出自 Letter in Life of Mandell Creighton(1904), I, 372 。
    6.3.4 论文的修改
    论文初稿写完后还要进行 修改工作 。通常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考虑不够周全,或者写作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想法或发现了新的材料等,都需要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的目的是使论文臻于完善。
    在论文修改之前,首先要多读文章,才能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请老师或同学阅读,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的修改主要包括下列方面的内容。
    1. 修改观点
    观点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观点不明晰,或论据说明的是另外的论点,那文章中的观点就要进行调整。观点的修改一般只能是微调,如果全部否定观点的话,文章就要重新撰写。观点的修改既包括对论点的增加或删减,也包括对观点的订正。但无论是那一方面,都要使文章显得论点突出、明了。
     2. 增删材料
    增删材料是检查论文中的材料是否清楚地说明了观点。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如果材料不足以说明观点,就必须增加材料;如果材料过多,使文章显得烦琐、累赘,就必须删减材料。如果发现有更好的材料说明观点,就必须更换或增加材料。总之,材料必须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    
   3. 调整结论    
   
文章的结论要能简要反映全文的内容。如果文章的结论不能准确反映文章的内容,或文章的结论不足以反映文章的内容,则结论同样要进行调整。
    4. 锤炼字句、润色文字
    修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锤炼字句、润色文字。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病句,或重复罗嗦语句,通过修改能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此外,改正错别字、更换一些更好的词语也是修改过程中的工作。
 
    6.3.5 论文的发表与检索工具的运用
    论文只有正式发表才能产生影响,并接受社会的评价。因此,将修改后的论文进行投稿是论文产生社会影响的关键。
    选择恰当的期刊是论文投稿的关键。有些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论文水平,一开始就向一些权威期刊投稿,结果石沉大海,挫伤了投稿的积极性。有些人则不知道向何处投稿,将文章投向了与论文不相关的期刊,同样影响了论文的刊用。因此,不仅仅要会写论文,还要会投稿。
    对初次投稿者而言,选择合适的期刊非常重要。初次投稿可以请老师推荐,当然也可以自己利用检索工具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介绍了各学科领域内的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可以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人民邮电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中国报刊总目》,上册是邮发报刊,下册是非邮发报刊。每一种报刊,均详细介绍办刊宗旨、特色、读者对象、地址等内容,对了解刊物、指导投稿也能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当然,了解报刊的最好方式是到一些大中型的图书馆、大学的系资料室等处去阅读这些期刊,更能对这些期刊有充分的了解。通过检索工具选择出自己想投稿的刊物后,到阅览室翻阅这些刊物,对这些刊物刊登的论文水平、篇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更能提高投稿的针对性。如果要向出版社投书稿的话,最好通过《中国出版年鉴》、《图书出版管理手册》(修订本)等工具书对出版社的出书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向这些出版社投寄大纲。待对方感兴趣后再寄书稿,或对方认可后开始书稿的写作。
    初次投稿往往是人生中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如果没有别人推荐的话,投稿者往往很难选择要投的刊物。如果投稿者的信心不是很高,初次投稿又不被采用的话,特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笔者建议,初次投稿可以先选择非核心期刊,因为相对而言,向非核心期刊投稿的人要少一些,水平也低一些。待自己水平提高后再向核心期刊投稿。也可以先向一些边远省份和非省会城市的刊物投稿,水平提高后再向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刊物投稿。也可以先向校内的一些刊物投稿,然后再向校外的刊物投稿。如果第一次投稿未被采用,千万不要灰心,可再选择一些刊物进行尝试。学术史上被人埋没的论文多的是,要对自己的论文有一定的自信。当然,投稿时也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不能同时一稿二投或多投。因为你的稿件如果被同时采用的话,浪费了其它刊物宝贵的版面,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和劳动,也损害了刊物阅读者的权益,会受到他人的谴责。按照我国的《著作权法》以及各报刊的一般约定,如果投出的文章 3 个月内没有得到采用的消息,作者可以再投稿。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向投稿的编辑部询问一下文章的处理结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为有些刊物发现作者有一稿二投的行为后,会不再刊登作者的其它稿件,对初次投稿者而言,损失颇大。
对自己的稿件充满自信,但又不盲目自尊,这是投稿中应有的态度。只要多写、认真写,文章的刊发率自然会上升,自己的成果也会被社会知道的更多,产生的作用也会更大。因此,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创造知识,而多发表有价值的论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